二零零九年香港国际古书展侧记 发布日期:[2009-2-12]   

 

  在二零零九年春节到来之际,位于香港骆克道的香港展览中心第二次迎来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古旧书商,一月十七日,第二届香港国际古旧书展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这次书展距离上次书展的时间相隔了尽两年,对于一个国际性书展来说间隔的时间似乎长了些,但在当今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就像举办者自己所说的一样,该会“能成功举办,就已经很难得了。”

  此次书展总共吸引了全世界五十多位古旧书商,他们大多数来自国际古书商联合会。而联合会的会员也是来自全世界十多个国家,于是不同文化背景与国籍的人们操着流利或不流利的英语,在会上进行着有关古书的各种交流。此次古书展与上次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首次有了华人书商参加(在国际古书商联合会中至今没有华人会员的身影),应该说此次参加展会的德宝拍卖有限公司、中国书店、上海博古斋和台湾的旧香居几乎就是中国古书商和古书拍卖行业的代表,书展组织者称其为“历史上第一次有说中文的书商和拍卖商参加的国际古书展”,这句响亮的口号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国古书行业与国际古书行业之间交流的贫乏。

  会展正式开始的时间是一月十七日下午五点,在当天上午,各个摊位的组织者就已经可以入场布置自己的展位了,本人作为德宝拍卖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自然也就开始忙着布置自己的展位了。由于我国海关对古籍出境的限制,我们仅带了数十部一九一一年之后出版的新文学平装书,古籍则一册未带,为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我们带来了二零零八年春、秋及二零零九年迎春拍卖等数场大拍的古籍图录,这些印制精美、内容翔实的图册深受参展人员和与会书商的喜爱。实际上从这天的上午开始,会上的古书交易就已经在各个书商之间悄然展开了,就在我们忙着布展的时候,对面的展位的架子上突然出现了一件用红墨印刷的长方形中文印刷品,定睛一看,竟然是清康熙年间印制的“红票”,这个“红票”可能是当时清政府刊印的众多印刷品中惟一一个刊有拉丁文的告示,当时只发给在京的各个传教士,故国内流传极少。这件东西一出现,他的摊位前立即挤满了人,大家赶忙用英语向摊主问价,回答竟然是在会前就已经交易完成了,现在只是展出来等待买家取货,大家失望之余也只能纷纷请求摊主拍了张照片纪念一下而已了。

  在日本临川书店与一诚堂书店的工作人员也开始布展了,许多人闻风而动,挤在人家取书的货箱前等待,希望可以在书籍上架之前购买,有些竟然还主动帮助人家搬箱取书以便取得先机。当然,辛苦些还是有收获的,一部刊有发愿文的南宋刊碛砂藏零本竟以不到三万人民币的价钱被人抢到,一部约万历年间刊印的白棉纸本《洪武正韵》也只是以人民币一万余元的价钱售出,摊位上的许多书籍还未来得及上架就被大家抢购一空。就这样,各路书商在看管自己摊位的同时又要去“照顾”别人的摊位,往往顾此失彼。全场最高潮的场面发生在下午正式开展之前,就是在台湾古旧书店旧香居的工作人员开始将货物上架的时候,因为其在书展宣传册上印上了一部蒋介石、宋庆龄曾经收藏过的明嘉靖内府刻本《春秋左氏传》,而且在宣传册上还未明确标明该书的价钱。故在其工作人员到来之前,其摊位前早就有人开始东张西望了,在工作人员开箱之后,其摊位前更是站了十余名华人书商,就等着《春秋左氏传》现身,但又都不好意思直说,就只能干等着,时不时的还挤来挤去,生怕落后被别人抢了先。有位仁兄还帮着摊主搬东西,忙得不亦乐乎。在忙了十余分钟之后,看着只顾闷头干活的摊主有位老兄实在忍不住了,主动提及《左传》一书,摊主的回答竟然是:“没带!”大家一开始还都不信,坚持让摊主拿出来给大家瞧一下,磨蹭了好大一会之后,才纷纷失望离开,其展位才又恢复了先前的平静。那部《春秋左氏传》在展会结束之后也未能现身,竟然连拍照留念的机会都没给我们留下。实际上,这种书展与内地的组织的许多书展一样,许多好书,也就是行里所谓的“漏 ”,早在展会正式开始之前就已经被与会的同行们拣走了,正因为如此,许多以私人名义赶来的书商都争先希望可以提前入场,本人的工作证要不是因为工作原因就险些被熟人强借。所谓“书商本色”也在此时被展露无遗。

  下午五点,在热闹的布展工作结束之后,书展正式拉开帷幕,展厅内立刻人头攒动,一时之间,展厅内布满了各种肤色,操着各种语言的人,粤语、英文、日语等各种语言交杂在一起,汇成一股洪流开始在展厅内回荡。香港,这一座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在此处也被展现了出来。在热烈气氛的带动下,我也与参加展会的各路书商进行了交流,发现他们对大陆的古书交易市场兴趣极为浓厚。在这次展会中,我们公司还征集到了两部珍贵的荷兰文古籍,该书是与会的一名荷兰古书商提供的,出版于十七世纪中叶,大约相当于我国明末清初的时候,是当时荷兰商会编写的有关中国内陆的调查报告,他们在书中对当时中国的风土人情及政治经济情况做了详细的记录,书籍装帧也是十分精美,用纯羊皮做书衣,装为两大厚册,编者还在书中附有大量的铜刻版画,可以说是全景式的展现了我国在明末清初时的社会风貌,实际上对于研究那段时期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惜文化背景的差异尤其是语言文字上的差异无形中阻碍了这些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西文书在中国的传播,而且双方研究对象的巨大差异也最终构成了中外古书行业之间,在短时间内几乎无法跨越的鸿沟。但通过此次书展上外国书商所精心准备的大量与中国有关的古书展品,我们也能看出他们对跨越这个鸿沟所做出的努力,尤其是当我看到旁边外国人摊位上摆放的《毛泽东文选》时,我更加感受到了这种跨越的可能性,而香港国际书展也正是我们相互交流,跨越鸿沟的绝佳纽带。

  除上面提到的荷兰书商外,我们通过这次展会还认识了一些香港的古籍藏家,但能明显的感受到当地古书收藏的风气远远没有大陆兴盛,许多只是简单的继承祖上留下的遗产而已。其中颇具代表的就是住在香港太平山半山别墅的一位女士,住在香港的人都知道,能在太平山的半山腰上购买别墅的,那绝对不是你单单有钱就可以做到的。所以当得知那位女士要把我送到她家中,帮她为其收藏古书估价时,可以想象当时我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动。但希望越大,失望也往往越大,整整半屋子的古书除一部清道光年间秦恩复刊刻的白纸本《唐人三家集》外,其他皆是清代的各路局刻本,先前所想象的古本佳椠,珍本秘籍一下子全变成了泡影。她家所有的书保存的都非常完好,品相确实不错,从中也可看出这些书在那位女士心里的地位,那位女士后来介绍说这些古书都是他的祖父留下的,大陆解放后他祖父只身来到香港,当时除了这些书外什么都没从大陆带来,现在她的女儿也不喜欢这些老古董,她又不是经常在港工作,家里无人看管和整理这些古书,所以希望出售,给它们找一个好的归宿。她那求助的眼神对我们这些古籍专业人员来说虽然看过很多了,但还是有些触景生情。更所谓“星移斗转在天理,聚散无常是人文”,万物有聚必有散,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除了达观一些之外还能怎么做呢?

  短暂的三天书展转瞬即逝,我们所带的百余本图录也是大部分售磬,有些也是免费送给了展会参与者。当我把最后一本图录送到一名外国人手里的时候,我心里忽然冒出个想法,也许在以后的中文拍品说明的后面该加上相应的英文说明了,想到这里,心里不由的一笑。

                                                                                         北京德宝古籍部   王建亭

京ICP备 09034109 COPYRIGHT 2006 WWW.DBP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孔夫子旧书网   雅昌艺术网   故宫博物馆   博宝网   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