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抄本以4830万元破纪录 发布日期:[2011-6-28]   

 来源 :大众网

  最近古籍善本收藏大热:一部清代名人批校版《战国策》拍得800万元,一部宋刻孤本《钜宋广韵》拍得1300万元。在上个月,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 卷》以4830万元人民币创出中国古籍拍卖世界纪录。古籍善本投资潜力如何?如何评判古籍善本的价值?我们请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山东大学 的杜泽逊教授给大家讲解古籍的投资与收藏。

  如何评判古籍的价值


 

  近年来,我国古籍善本在拍卖市场上行情十分走俏,价格不断向上攀升,古籍善本现已成为收藏家苦苦追求的收藏精品。


 

  杜泽逊认为,古籍善本的价值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文献价值:作为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 值。再就是版本价值和文物价值: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作者原稿)、旧抄本、原刻本、精刻本、初印本以及各类活字印刷本等版本价值更高。有 些古书,抄写或刻印本年代久远,流传又稀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另外,还要考虑艺术价值: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等等。蓝印本、红印本是刷印的清样,流传不多,也 很受重视。还有一点,就是古籍的学术价值: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这几个方面也是评 判古籍善本价值的重要标准。


 

  古籍价格仍被低估


 

  “从价格上说,大部分古籍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杜泽逊说。


 

  藏界虽有“一张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但是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上,古籍的价格跟字画等艺术品无法相比。有些藏家说,一套明代刻本白棉纸的古书,还抵不上齐白石一张画中的一只工笔草虫,一卷宋朝经卷仅与傅抱石的半平尺画相当。而左宗棠的信札36页拍卖成交价与他的二幅对联等价。针对这个状况,杜泽逊认为,古籍仍是价格洼地,有很大的投资潜力。


 

  杜泽逊认为,收藏古籍要求藏家知识储备多。古籍收藏领域相对于进入其它艺术品收藏领域门槛要高一些,它的形式也没有一幅画、一件陶瓷那样的展示 效果,无法一目了然。目前古籍市场上价格两极分化,只要是好东西、热点书价格就很高,其他的书热度低一点,往往就卖不掉,这跟书画市场不同。


 

  古籍投资潜力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稀缺性的问题。目前,古籍书店货源越来越少,比如北京的中国书店、上海的博古斋以及济南的古籍书店,像样的书籍都走拍卖市场了,门市上的书虽然量不少,但收藏价值相对较低。


 

  投资古籍一定要懂书


 

  针对目前有些藏家买书只是投资手段,并不是为了读书,而是看重未来在市场中的升值潜力的现象,杜泽逊认为,藏书一定要懂书,藏书不仅是投资手段,还要求藏家和买家首先懂书和看书。


 

  杜泽逊说,古籍与其他文物不同,一是稀缺性,二是有它的特殊性,就是有使用价值。


 

  选择古籍善本时固然要考虑版本的精良、传世的稀少,但也不能忽略内容的价值。纯粹出于投资的目的,往往只注重古籍的文物价值,而忽略其使用价 值,即学术价值。这也是部分古籍价格被抬高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重视书的内容,了解它在使用中的特殊价值。古籍的属性不仅有文物性,还有学术性,而后者的价 值判断起来是最复杂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有些书可能对你有用,这比较好判断;还有些书对你没有用,但对别人可能就非常有用,你不能说它们没有价值。” 杜泽逊说,“现在出现一个现象,往往是买得起书的人搞不懂它实际的价值,懂书的人却买不起书,所以要有丰富的知识,要懂书,才能对一部书的价值作出正确判 断,这对评判它的价格潜力也是有帮助的。”


 

  明清古籍是投资重点


 

  杜泽逊认为,宋版书固然是古籍收藏领域的珍品,但是目前已经非常难得。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不妨把精力更多地关注于明、清,甚至民国时期的精刻 本上。相对而言,明清古籍的价格还不是很高。原先并不为收藏界所重视的清代和民国刻本,从近年来的市场表现来看升值的潜力都非常强劲。而且价格不太高,一 般的收藏爱好者能够接受。清代版本在几年前也曾是几百元一册,现在已经动辄上千,这也是一个明证,这些都提醒我们民国初期的版本绝对是现在投资的好项目。


 

  至于碑帖、信札以及文献等,则是近年来古籍善本拍卖市场新兴的品种,也是市场最为关注的品种,特别是信札在近年来的升值潜力不容忽视。1994年嘉德公司举行的首场古籍拍卖会上,孙中山的3封信札就分别拍出了7万元、9.2万元、17万元的高价。


 

  跟风永远跟不上


 

  普通人如何入门呢?杜泽逊教授认为,首先要看点相关的书,古书出版方面的,像黄永年先生的《古籍版本学》等。黄先生不但研究书,还自己藏书,实 践性较强。而有些研究者,只研究自己不收藏。收藏书籍要有方向,有专业性,专于某一方面。比如某学科、如果是文学,专注于某一门类、某一作家;历史专注于 近代史或现代史。有一定的方向,就容易积累知识,知识越多鉴别力越强,这是个互相促进,逐渐提高的过程。


 

  收藏的视野要放宽


 

  另外,从文物性方面操作藏书方向,不如从内容方面来确定好把握,比如有人专收抗战史料、有人倾向于某一作家的文本。藏书不能太跟风,跟风永远跟 不上,不论在眼光上还是投资上只能使自己受损。只有确立自己的方向和特色,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要有独特性,与别人有所不同,发现别人没有发现 的价值,才能开风气之先。 对于不少藏家热衷于追逐市场热点,杜泽逊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收藏的视野应该放宽。


 

  他说,当代学者对古籍善本的解释为:一是年代久远而且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精辟具有学术资料性。国家有关部门 对古籍善本曾明文规定,凡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品的文物和图书,均属古籍善本。随着时代发展,这个下限也在不断往下放,这也是一个趋势。比如 在清代,人们不认明版;但到了清朝后期,人们就开始重视明中期以前的版本了;民国就开始认嘉靖本了,但对明后期版本重视偏低,其重视程度还不如清代精刻 本。从总体规律上看,其价值是以年代划分,越早越受重视,时代晚的就差一些。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明末的都是,清代的要康、乾、嘉稀见的才行。现在 按照《古籍定级标准》,乾隆末期的都划入第三级了。标准再放宽就到了宣统三年。民国刻书中有很多精品,我估计标准再放宽,就到了民国。因为受到生产技术的 制约,民国生产古书是明清生产古书的自然延续,所以古书刊刻,标准下限放到民国很自然。古书有个优点,它是单面印刷,纸张受到损害可以装裱;而现在普通的 平装书是双面印刷,纸张破损不易修复。民国的古书刊刻主要集中在抗战以前。抗战以后一直到解放后,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普及,于是线装书的生产逐渐退出历史 舞台。从生产上来说,线装书无法对抗现代化工业生产,因此也后继乏人;从成本上说,线装书比普通平装书要高出约20倍,所以很快被淘汰了。“在现代化的进 程中,很多传统的东西必然受到损失。”杜泽逊说。


 

       所以,目前古籍收藏的视野已经拓展到民国时期,至少放到民国近现代,凡是用传统的方式(雕版)印刷的都有收藏价值。民国时期的图书数量可观,内 容丰富,且由于距今较近,损坏或流失者也较少,时下价格也相对偏低,许多私人藏家在经济上都能承受。近年,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在关注“旧善本”的同时, 又提出了“新善本”说,并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进步书刊和文献归于其中。

京ICP备 09034109 COPYRIGHT 2006 WWW.DBP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孔夫子旧书网   雅昌艺术网   故宫博物馆   博宝网   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