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宝古籍春拍专场之二 中国地方志-------史料的宝库 发布日期:[2008-4-10]   
       我国现存的各种地方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财富。它蕴含着我国各地方行政区域历史状况方方面面的信息,他不但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前人论及方志,说其有二长,一曰‘地近易核’,二曰‘时近迹真’。”故方志记事比较可信,且记载广博,无所不有。它是一个地方全面综合性的文献资料,对当地的行政建置、地方沿革、田赋徭役、山川形胜、风情民俗、名贤官宦、武备兵防等等,无不详尽记载。称地方志为民族文化的史料宝库绝非虚言,这已是学者们的共识。
      地方志收藏家,最著名的是明代大藏书家范钦和清末民国间的王绶珊。其中,范钦的天一阁以藏明代方志最为著名,据冯贞群编《天一阁方志目》著录,约有二百七十余种(附清代十种),以明代嘉靖以来方志居多,现存明代孤本方志,多赖其传承。近代大盐商王绶珊,以经营盐业致富,为民国初年沪上著名藏书家,以藏方志为重点,经二十多年时间博采旁搜,积书数十万册,其中地方志二千五百余种,内有明代方志十二种,有《九峰旧庐方志目》,顾颉刚作序曰:“先生迩年以收集郡县志乘为职志,远自陇西,僻及滇南,奔凑而至,九峰旧庐中为之充积而不可回旋。”范钦、王绶珊对保存我国地方志书和研究地方志做出了很大贡献。
      本场参拍的地方志有二百一十余种,内有明代方志二种,一为明嘉靖刻本《续澉水志》、一为明天启刻本《海盐县图经》(略有缺卷)。清代方志是主体部分,从康熙、雍正、乾隆至同治、光绪各朝均有刻本、木活字本。民国间方志占小部分,有刻本、排印本、石印本等。这些方志除了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外,艺术价值亦不可低估。多数方志附有插图,有不少插图镌刻精美,如初印的清康熙刻本《敕建广济寺新志》、雍正刻本《西湖志》等,是清代版画佳作;有的字体写刻秀雅、方字端庄,或套印、或蓝印,颇为悦目,堪称清代刻本之白眉。亦有多部方志被《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
      值得一提的是,参拍的志书中有五十余部山志、水志、湖志、祠志、庙志等。其中有清康熙刻本《庐山志》、《武夷山纪要》(《中国古籍善本总目》著录仅一部),雍正刻初印本《西湖志》,乾隆精写刻本《太湖备考》、《焦山志》,嘉庆刻本《泰山志》、《九嶷山志》,道光刻本《峨嵋山志》、《武夷山志》等,还有较少见的康熙刻本《白鹿洞志》、咸丰刻本《岳麓书院志》、光绪刻本《漂母祠志》、民国木活字本《龙凤山志》、《正本学校志》等等,可谓洋洋大观。这些志书不但文物价值、艺术价值较高,而且很适合欣赏阅读,真可谓“名山大川,胜迹风情,卧游可也。”
      民国期间,美国、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如英、法等国的图书馆、研究机构、大学都在搜求中国的地方志,那时国内的一些图书馆也大力购买方志,所以那时清代方志价格较高(明代方志在民国时已难寻觅),超过其他清代古籍,甚至比一般明刻本、内府本还要贵。但如今,国家不允许古籍出口,国内图书馆由于经费问题基本不再购买古籍,而古籍藏家又多没有注意到地方志古籍的真正价值。故目前的方志在古籍中属于价格偏低的品种,可以说它们是古籍中的“潜力股”。
     本场这批地方志由数位藏家共同提供,其中一位重要藏家一人提供了一百七十余部(包括山志、水志、湖志、寺庙和祠志五十余部)。这位藏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集地方志,历经二十多年,大致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指同一种方志的年代、印工、书品等更好)。今非昔比,自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之后,一个读书人、学者如不刻意收寻,是难以达到如此规模的。这批方志虽然数量不是很大,但能从天南海北把它们聚集在一起,已经很不容易,毕竟这些书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真诚希望这批地方志书,能有一个好的归宿。
京ICP备 09034109 COPYRIGHT 2006 WWW.DBP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 孔夫子旧书网   雅昌艺术网   故宫博物馆   博宝网   金秋文物艺术品拍卖月官网